石敬瑭早年随李存勖和李嗣源征战四方,算得上一位勇猛善战的悍将。战场上,他出生入死,英勇无畏,几乎一生都在戎马中度过。然而,经过多年战斗,他最终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帮助下登上了大晋皇帝的宝座,圆了他多年的帝王梦。登基后的石敬瑭,心中满是喜悦,甚至常常在半夜里笑醒,感慨万千。然而,这份喜悦的背后,他也难掩焦虑——他成为了皇帝,但他的“天下”不过是狭小的河东(今山西),距真正问鼎中原还有着遥远的距离。令他更加焦虑的是,李从珂尚未被除掉,这个身处洛阳的敌人,若不清除,自己的“龙椅”随时可能动摇。
在耶律德光的支持下,石敬瑭逐渐清除了晋阳(今太原)周围的后唐残军,接下来的目标便是盘踞在洛阳的后唐末帝李从珂。随着晋阳周边后唐军队的逐步消失,石敬瑭与耶律德光决定联手南下,准备进攻中原,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摧毁李从珂的势力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辽军的将领们并不热衷参与中原的内战,他们纷纷劝耶律德光撤军返回北方。事实上,耶律德光本就不打算一直帮助石敬瑭称霸中原,最初的联合不过是为石敬瑭壮声势罢了。看到辽军士气低落,耶律德光明白,自己扶持傀儡的目的已经达成,接下来的事情应该由“儿皇帝”石敬瑭来处理。因此,耶律德光决定率部分精锐部队先行北返,而他自己则暂时在潞州停驻,并命令大将迪离毕带领五千骑兵随石敬瑭南下,协助晋军推进到洛阳。
耶律德光在临行前对石敬瑭说道:“我不远千里来帮你,今天大功告成,剩下的事情看你如何了。如果你能攻下洛阳,我便回国。”这一番话透着几分淡淡的遗憾与放手。
此时,后唐军队已屡遭败绩,李从珂的政权摇摇欲坠,许多后唐的将领不再愿为其效命。当他们看到晋军的旗帜时,纷纷归降,整个后唐的士气跌入谷底。石敬瑭的大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碍,便迅速逼近了河阳(今河南孟县)。河阳是洛阳北方的屏障,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。如果这里失守,洛阳的防线便会崩溃。果然,河阳节度使苌从简不战而降,石敬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,就拿下了这座关键的城市。河阳失守的消息迅速传开,洛阳城中的局势瞬间陷入混乱。
拿下河阳后,石敬瑭迅速部署了五千辽军精骑镇守渑池,切断了李从珂西逃凤翔的路线。李从珂本打算通过河阳撤退,若不行则西逃至凤翔,图谋东山再起,但石敬瑭成功截断了他的后路,李从珂只得无奈困守洛阳,形势已经堪称绝望。
石敬瑭率领的晋军如猛虎下山,后唐的抵抗力量几乎溃散,很多士兵选择投降,晋军顺利逼近洛阳城。公元936年11月底,后晋军的队伍已将洛阳围困。李从珂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,深知如果被俘,将面临屈辱,于是召集曹太后、刘皇后、嫔妃、皇子李重美等人,一同登上宫中的玄武楼,准备阖家自焚。
然而,就在这生死关头,刘皇后心生一计,打算纵火焚烧整个洛阳城,让石敬瑭得到一片废墟,无处可立。但仁厚的皇子李重美却劝说母亲:“如果烧掉这座城市,石敬瑭日后必会重建新城,劳民伤财,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。与其如此,不如留下这座城,为大唐的百姓留下一线希望。”刘皇后终于放弃了纵火的想法,大家放声痛哭,随后大家一起点燃了宫殿,最终投身火海。宫中熊熊大火,冲天而起,整个洛阳的夜空都被映红。洛阳的百姓得知皇帝一家自焚的消息后,纷纷流泪叹息。
《旧五代史》中的薛居正曾评价李从珂:“末帝负神武之才,有人君之量。”后人对李从珂的评价较为中肯,认为他虽有一定的军事才能,且手段果敢,但治国无方、战略眼光却远逊于石敬瑭。如果李从珂当时听从吕琦的建议,局势或许并不至于如此。李从珂称帝后,变得过于畏惧辽军,不敢积极出兵救援晋阳城外的张敬达,最终导致张敬达被叛徒所杀,自己也因错失良机而陷入自焚的悲惨命运。
就在李从珂全家自焚的那个夜晚,后晋军攻破了洛阳城,后唐灭亡,历四帝享国共十三年。大晋的石敬瑭得以正式登上洛阳,占领中原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儿皇帝”,尽管他的统治只是在辽太宗的阴影下展开,但毕竟他终究坐上了皇帝宝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